编辑导读:产品需求文档作为从需求到功能的具体实现指南,是所有开发、测试人员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必备文档(www.jqjf.com.cn)。关于产品需求文档,怎么写,写什么,写到什么程度,是产品人员们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。本文作者从自身工作实践出发,分享了自己撰写产品需求文档的几点思考,希望对你有用。
有个交互转产品的同学私信问我,之前做交互的时候,看产品做需求真的是很简单的,也真的是觉得不会开发、不会设计、不会用研的就都去做产品了。但是自己转岗开始写需求的时候,其实发现,一份好的需求文档其实也没那么容易。
产品需求文档是不是可以有一个模板呢?一个好的需求文档的模板应该是什么样的呢?
相信很多“老”产品人都会遇到被索要“需求模板”的问题
模板可以有吗?
当然!格式化、标准化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思维工具和工作方法,能够在输出(编写)文档和输入(接收)文档的双方中建立一种“标准”的沟通机制和预先定义的沟通基础,减少额外的沟通成本,提高效率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。
同时,一个经过实际工作检验、经历过“质疑”、“挑战”和“斗争”之后沉淀下来的模板,肯定是已经吸收了各类“干系人”的偏好、意见,固化了很多符合实际业务必须的内容要求,能够起到很好的业务承接作用。
因此,模板的有效使用可以提升工作的效率和效果,不同的公司、团队也都形成了自己定义的标准文档模板。剩下的,“躺”就可以了。
不过,在享用前人智慧和经验梳理好的模板进行需求编写的同时,还是应该了解模板形成的原因,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对于模板的理解,进而形成对于产品需求文档的理解,在理解中使用,裁剪和优化。
要理解和分析模板,理解和分析产品需求文档,可以运用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问题的最基本的逻辑和方法:描述-解释-预测-监控,并同时可以作为在进行需求准备、需求编写、需求检查过程中的思维线索。
一、描述-解释-预测-监控
作为基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,对于一个问题、现象的研究和解读往往是遵循着:描述——解释——预测——监控,这样的行为过程和研究过程。
其中:
我们举例说明,比如我们在研究一个自然现象(比如雷电)的过程中,在研究的过程中,会采用如下的顺序,这个顺序同时又是及描述研究的过程的结构:
回归到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中,在时间占比上较为集中的就是产品需求管理了,包括了需求的准备、分析、编写和检查过程。
在这个过程中,描述——解释——预测——监控这个通用的科学分析过程也同样使用,且可以贯穿其中,并可以帮助理解、形成并固化成我们前文提到的需求文档的模板。
这个科学分析的过程、方法在不同阶段运用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。
1. 描述
描述的过程是客观的进行“需求向”描述的过程,是一个“背景”信息的补充,用来说明,这个需求文档的源出是什么,是针对什么问题,这个问题是在具体什么领域,在怎样的范围内,涉及到的是那些人;
在需求相应的功能设计实现之前,当前的解决方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,参与者是怎么解决的,解决的情况怎么样,是好,还是不好,还是勉强可以,对于新的需求的紧迫性是什么样的。
此外,描述的过程还需提供一个基础的概念和流程的解释,用来统一作为背景去理解一个现实的业务场景和“沟通字典”,避免在沟通中因为误解而产生不必要的偏差。
解释在需求来源的基础上描述了 “为什么”接下来这个需求可以解决遇到的问题,同时还加入了“是什么”和“怎么样”的部分。
就是这个需求是通过怎么样的方法解决了“描述”过程中提到的问题,这个新的解决方法需要要做什么,对于原有的业务过程有哪些改变,会提升什么,会降低什么,会影响哪些人、哪些业务部分、哪些业务系统以及哪些数据的产生。
这个部分,是需求文档的最主要、最核心的内容部分,也是在内容上占比最大的一部分。
这里的解释根据产品需求面向的要解决的问题不同,而可能存在多个层面,多个维度的层面,比如对于运营的影响,对于前端市场的影响,对于用户的影响,对于财务、法务的影响;从技术开发、技术实现维度,比如对于前端开发的影响、对于服务端开发的影响、对于数据平台的影响,还可能涉及到对于运维资源的影响等;因此对应到实际的产品需求工作中:
预测与监控在产品需求文档的管理上是联动的,是对于预测的事件发生的时候,进行管理的机制,监控=预测+干预。在产品需求文档的管理上,对于设计好的业务流程、使用功能,在实际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 “非规划”的使用,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“用户并不总是按照产品设计的方式来使用产品,而且,往往相反。”
因此,这部分内容很大的比例需要来对于用户的行为进行预测和监控,并提供“预防”或者“解决”方案。其中:
预防在于,预测产品的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,可能会进行的一些超过产品使用半径的操作,一旦进行这些操作,操作的任务流程会中断,掉出,进入其他业务流程中且无法回滚,从而使得操作无法进行下去,功能使用失败,使用者会感觉产品、功能没有包容性,缺乏引导性,导致了最后操作的失败,预想的结果没有实现,而且造成了一定的挫败感,甚至造成了一定的损失。预防的具体方法多采用导航、提示等,不同的系统都有各自标准化的控价,我们在这里不做展开。
解决在于,预测产品的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,因误解、操作手误而进行了“非标”、“超规”使用“掉出”原本设计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流程的情况下,需要提供额外的流程和控制来“回转”用户的操作,来帮助用户回到预先设定和他所需要的流程上来。
解决的具体方法多通过“导航”引导“跳转”和“返回”、“回退”来实现。对应到实际的产品需求工作中:
在需求管理的过程中,就可以按照这个 描述——解释——预测——监控流程来进行。这四个既是步骤,是需求文档内容的组成部分,也是需求编写完成之后的检查。
四个模块构成了需求文档的完整性,且同时有各自独立,有对应的说明,引导、要求和标准。所谓标准文档,就可以按照这四个模块作为框架、内容和格式。
写在最后
产品需求文档作为产品经理同视觉设计、交互设计以及技术开发人员进行需求沟通的一个载体,在某些项目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上可能并不是必须的产出物(比如敏捷项目可能通过用户操作地图就可以)。
但是一个完整的、充分沟通确认,并最终达成多方理解和共识的产品需求文档,能够最大限度的还原产品、功能的设计,保证产品、功能的实现,最大限度的减少因为各方理解的偏差而造成的时间、人力和经济资源的浪费及复工。
#专栏作家#
大侠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。混过文青的支付出道的产品人,长期以支付厮混,关注支付、O2O、社交领域,擅长行业、业务需求分析,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。
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CC0协议